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配资炒股安全平台查询
成立76周年
青春为笔 时代为卷
☆国关人的国庆记忆☆
-1949-
-2025-
枫叶似火,银杏如金。万里长空如洗,秋风飒飒中,五星红旗与国庆的晨曦共跃天际。从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,到南海之滨的春风吹遍九州,从百废待兴中的蹒跚探索,到奏响新时代的盛世强音。七十六载峥嵘岁月,十四亿中华儿女砥砺奋进,铸就人类发展史上的巍峨丰碑。
在这片热土上,国际关系学院始终与国同行。自1949年诞生以来,这所承载了特殊使命的学府,以“忠诚、勤奋、求实、创新”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。七十六载春秋变迁,国关人的青春始终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。
值此金秋华诞,我们特别采访了十位于不同年代就读于国关的校友,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,走进国关人的国庆记忆!
01.敢教日月换新天
展开剩余94%20世纪60年代
//
1949年10月1日,随着开国大典的礼炮轰鸣,新生的中国正从世界东方冉冉升起。从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,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,再到“两弹一星”的惊天伟业,新中国在风雨兼程中完成了“站起来”的历史蜕变。在那个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年代,国关人带着对建设祖国的满腔热忱,将个人青春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。
65级校友仇书琇
64级校友刘汉全
仇书琇老师与刘汉全老师夫妇二人自60年代入国关以来,历经学生、老师、督导的身份转变,在一甲子的历程中始终与国关同呼吸、共命运,不变的是那一颗爱校爱国之心。
仇书琇(右)和同学在长城上
仇书琇(第二排左二)和同学们在国庆时爬长城
忆及那个年代的国庆,仇老师提起学校组织同学们齐登长城:立于万里塞垣之上,眺望壮丽山河,对祖国的热爱与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油然而生;更有在中学时代参加游泳大军方阵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,英姿飒爽、意气风发。刘老师入学更早一些,他回忆道:“我们那时候爱国主义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,贯穿在人生的每个细节之中,忠于祖国早已融入国关人的日常,这份红色的基因已经写进骨血。”从饱含深情的话语中,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火红年代里国关人的忠诚与朴实。
1964年国庆,仇书琇在游行队伍的游泳大军方阵中
关于国庆与爱国主义带来的精神滋养,二位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——指着家中贴满各国冰箱贴的展示墙,仇老师笑着告诉我们,他们曾旅学过60多个国家,见过不同文明的精彩,可每次回到祖国还是不由感概:“还是家里最好。”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感慨,而是融入生活的信仰。仔细看去,那些中国主题的冰箱贴被郑重地排列在展示墙最底部——这恰如他们的人生哲学:将家国情怀作为生命之根基、人生的底色。正是这份扎实的“根”,赋予了他们平视世界的从容与底气,让他们得以在广览世界万象之后,归来仍是赤子。
02.乱云飞渡仍从容
20世纪70年代
//
70年代的中国,在探索中前行,在坚守中成长。这一代国关人,在特殊年代的考验之中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。风雨过后终见彩虹,1978年,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,国际关系学院重新恢复招生,国关人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新的机遇。
79级校友李树刚
李树刚所在班级毕业照
1979年,他有幸成为学校复办后的第一届本科生。全年级(也是全校)仅有一百余人,校园里教工甚至比学生多。正因如此,学校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。第一个国庆节的节日氛围尤为浓厚:9月30日学校为全体学生举办了温馨的会餐。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,校领导、系领导亲自到每桌问候,祝大家节日快乐并叮嘱他们要过好大学生活。国庆当日,学校又贴心组织留校同学游览香山。精力旺盛的同学们游罢香山,又徒步前往植物园、卧佛寺,直至寻到樱桃沟的泉水源头。
1979年国庆节前李树刚和同学们在长城留念
80年代的大学生,真诚、激情、浪漫且理想主义。若论及当时最能点燃他们热血的事件,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必居首位。那天,国关学生挤在电视机房观看比赛,当胜利的那一刻来临,巨大的喜悦瞬间淹没了整个校园,学生们自发地涌上街头游行庆祝。同学们敲着脸盆、举着临时找来的旗帜,一路走向北大方向,沿途尽是各高校欢庆的人潮,那份民族自豪感与胜利的喜悦,至今想起仍令李老师心潮澎湃。随即,“学习女排,振兴中华”的口号响彻神州,并迅速演变为“振兴中华,从我做起”的自觉行动。
李树刚和老师们与同学们
这股“女排精神”,直接转化为他们刻苦求知的动力。那时的校园,清晨处处是琅琅书声。无论是教学楼走廊还是操场角落,甚至在颐和园——他们常从颐和园东北角一扇虚掩的小门“免费入园”——昆明湖畔、长廊之下、万寿山上到处都有国关学子晨读的身影。无人强制,每个人都怀着一种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使命感,孜孜不倦。那段岁月,学校倾其所有,为他们打开了广阔的世界;而他们,则以无尽的精力与热忱,拥抱了每一个机会。
03.春风杨柳万千条
20世纪80年代
//
80年代,春潮奔涌。“振兴中华”的呼声与女排精神激荡神州。国关人既在课堂研读世界格局,也在赛场为“五连冠”热泪盈眶。他们以开放视野拥抱变革,用实干精神诠释担当——在思想解放的洪流中架起通向世界的桥梁,以昂扬姿态见证并参与着民族的破冰前行。
80级校友冯幼民
关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国庆记忆,总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。1980年中秋,英语系新生们在教学楼顶平台举办了简单的联欢会;紧接着的国庆节,北京同学带着冯老师以及其他外地同学,从颐和园东宫门辗转几趟公交车才抵达天安门——让这些学子第一次触摸到了首都的心跳。
四年后的建国35周年阅兵,冯老师已是辅导员,带领学生在天安门广场联欢。当“小平你好”的横幅在游行队伍中展开时,他们正在为晚上的狂欢做准备。那份参与历史的激动,至今仍在心中激荡——不久前还有当年的学生在朋友圈提起那个夜晚,原来那份记忆早已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精神珍藏。
80年代不仅有节庆的记忆,更有民族振兴浪潮的奔涌。1981年女排首次夺冠,教学楼电视间被挤得水泄不通;朱建华一年三破跳高世界纪录;男足创下亚洲杯最佳战绩。每一场胜利都让“振兴中华”的口号更加响亮。那些年大家仰望着外部世界,却也在这份仰望中积蓄力量。当年的国关学子们或许不曾想到,那种在谦逊中拼搏的精神,正是一个伟大时代开启的前奏。
04.千帆竞发处
21世纪之初
//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行至二十一世纪,中国正以昂扬之姿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。那是一个用希望代替告别的年代,世纪的钟声刚落,空气中弥漫的不是怀旧,而是对未来的急切叩问。古老的胡同在推土机前退却,而“鸟巢”的钢结构正一节节攀高,这座城市在进行一场壮丽的自我重塑,那时的国关学子既是观众,也是参与者。
03级校友刘海明
说起第一次在天安门看升国旗,他表示那种兴奋感至今记忆犹新。“年轻嘛,心甘情愿地熬上一个通宵,只为等待那个庄严的时刻。”当东方的曙光划破夜幕,太阳与五星红旗一同冉冉升起,那一刻的震撼直击心灵,难以言表。
但这种感受并非一成不变,它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而不断深化。上一次深刻体验是参与60周年阅兵式,身临天安门广场,排山倒海的气势扑面而来,恢弘壮阔,无与伦比。而这一次则是在学校与同学们一同观看,虽不及现场的磅礴气势,但当他目睹屏幕中国家的强盛面貌,再环顾身边这群朝气蓬勃的同龄人,一种“我与祖国共成长”的集体自豪感油然而生,心情同样无比激动,甚至更为复杂和深刻。这种感受,源于亲眼见证国家走向繁荣富强、人民生活愈发美好的切身体会。
04级校友张梦然
谈起她国关岁月里的国庆,印象最深的,便是校园被无数鲜花装点一新的模样,以及天南地北的同学们聚在一起过节的笑脸。那时的国关,总会以自己最美的姿态、最洋溢的热情为祖国母亲庆生。那份由内而外的庄重与美丽、蓬勃与赤诚是她学生时代关于国庆最鲜明的记忆。
时光流转,她从坐在台下的学子,成为了如今为学生引路护航的老师。身份在变,但她与国关的情感联结却愈发深厚。正因如此,当她再次置身于国庆的欢庆中时,内心的感受也悄然不同——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,思考着如何将这份对学校、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,更好地传递给师弟师妹们。如今的国关学子成长于一个更强大的中国,拥有更优质的素质教育、更自信的胸怀、更全球化的视野,以及更多元的表达。她欣喜地看到,无论时光如何变迁,每一代国关人与母校的宿缘,那份最核心的家国情怀,在同学们身上不仅从未褪色,反而展现出更为炽热的光彩。
05.雄关漫道真如铁
21世纪10年代
//
时针指向10年代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中国崛起成为时代关键词。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跃上新台阶,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深入推进,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,展现大国担当。
12级校友刘博睿
谈及在大学时代最难忘的国庆记忆,12级校友刘老师仍然记忆犹新。对他而言,新生欢迎仪式与国庆庆祝活动的巧妙重叠,是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最初印记。
“校园里欢迎新生的热烈氛围和庆祝国庆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,感觉特别奇妙。”刘老师回忆道。那种“双喜临门”的仪式感,不仅瞬间激发了他作为“国关人”的认同感,更是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“家国情怀”。踏入人生新阶段,祖国也迈入了新时代,这种同步感非常强烈。
在刘老师的叙述中,我们感受到国家的飞速发展与个人联系之密切。当谈到校训时他特别强调了“忠诚”的引领作用。他表示:“时代在变,我们表达爱国的方式可以也更应该创新,但内核从未改变。那就是国关学子对祖国的坚定信仰,以及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那份骨子里的骄傲。”
06.扶摇九万里
21世纪20年代
//
这是一个继往开来、承前启后的新时代,亦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。新时代的国关学子,以青春书写“国之大者”的盛世篇章。他们以“大视野”观照“大格局”,以“大情怀”涵养“大担当”,让青春的星火在民族复兴的火炬中永远燃烧。
24级博士校友丁涵
丁涵师哥本硕博均就读于我校,是国关第一届博士生。博二的他提及国庆,最深刻的记忆是大一的2017年。那晚,他和来自祖国各地的室友们一起观看了刚刚上映的《建军大业》。初秋北京微凉的凌晨,也难以冷却宏大叙事在他们心中激起的澎湃激情。革命先辈们破釜沉舟的英勇事迹,点燃了赤子激昂的心,催生出奔赴天安门观礼的疯狂。凌晨三点,十八公里,从沉睡的西郊骑行至跳动的心脏。当国旗伴随朝阳升起,向往与期待、庄重与神圣的交汇,是祖国母亲送给每一位初入大学的少年的成人礼。在亿万人一心所向的广场上,个人对国家的信仰被真正的感知。
说来也巧,有道是先国后家,家国情怀可谓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最沉挚的爱。师哥通宵的奔波和略显空旷的校园,让思乡之情油然而生。“望票空叹”的他做出了当天的第二个冲动决定——搭乘多辆条件简陋的长途大巴回家。从永定门到大兴再到廊坊,辗转六小时的颠簸才抵达济南。当脸颊贴着车窗,望着华北平原广袤的地平线在暮霭中沉入夜色,那一刻,无论是窗外亮起点点星火,还是不惧逡巡归途的勇气,还有国关人“一寸丹心图报国”的忠诚底色,都深刻地反映着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是何其有幸。最后师哥讲到,八年时光流转,不变的是国关与共和国同龄的、底色不改的家国情怀。今年的九三阅兵让所有人惊叹祖国的强盛,而朝气蓬勃的我们更要与国一道,踔厉奋发,勇毅前行。不负党和人民对每一个青年人的培养与期待,把对祖国血浓于水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、融汇在事业追求中!
20级校友邬宗霖
在京求学的第一个国庆假期,他没有返回家乡,而是选择留下来,用脚步丈量着北京的古今脉络。他穿梭于南锣鼓巷的烟火气与什刹海的波光之间,在鼓楼脚下仰望历史的厚重,也去三里屯和国贸见识了北京的现代风光。印象最深的是潘家园淘到的一柄折扇,仿佛把北京的秋天握在了手里。而最独特的感受,莫过于真正体验到了北国“金秋十月”的秋高气爽——湛蓝的天空下,凉爽的空气沁人心脾,那是一种在南方十月里无法想象的惬意。
疫情笼罩下的校园,像一座自给自足的孤岛,却也因此生发出独特的浪漫。他总会想起2022年中秋,大家用一束投影的光,在墙上为彼此“造”了一轮月亮。那是困境中的诗意,是真正的“乌托邦式情怀”。没有繁华外界的干扰,他们反而在方寸之间找到了最纯粹的快乐——一起包饺子、看电影,在操场上集体玩游戏、跳广场舞,或是在熄灯后捧着电话,与远方的人窃窃私语。那段时光,因封闭而完整,因简单而深刻,是只属于那个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。
鎏金岁月终不老,与国同行正青春。从1949年至2025年,国关与祖国共成长。从建国初期的热血奔涌,到改革开放的春风激荡,再到新时代的奋进昂扬,每一代国关人都在时代画卷上书写着与国同行的青春篇章。作为新一代国关学子,我们应铭记前辈的谆谆教诲,不负国家的殷切期望。青春不是转瞬即逝的烟火,而是国家长青的薪火。当以青春之我,筑青春之国家,以奋斗之我,赴时代之征途,将拳拳赤子之心熔铸于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——这既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未来的序章。
国庆已至,小微谨代表国关全体师生祝福祖国母亲生日快乐!愿祖国繁荣昌盛、万世安宁!
文字:江璐妤 马艺轩 张桓 刘梓怡 杨景涵
图片来源于受访校友
排版:苏妍 龚贤
责编:龚贤 卢南瑾 江璐妤
一校:段雅婕
二校:孙华砚
终审:吴启春配资炒股安全平台查询
发布于:北京市希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